当名作为一种共相或类时,正名便不只是一种校定语义的逻辑方法,它进而成为一种以共相或类为根据的推论方法。
431962年,竺可桢在广州参加科学技术十年规划(1963—1972)会议前夕,与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一起看望陈寅恪。如此经非后人伪托,疑其中历法必与纬书所用者相同也。
正月寅,德在九三,德居庭,正月怀三德。45 竺可桢是陈寅恪、汤用彤留学哈佛大学时的学友,他们对以上话题的关注早有渊源。陈寅恪的道家道教研究,证实了汤用彤关于《太平经》与历数关系的观点,并对汤说多有指引和启发。43(42)陈寅恪:《致董作宾》,《陈寅恪集·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35(34)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59页。
7(6)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页。4(3)汤用彤:《复陈寅恪信》,原载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8-89页,后收入《汤用彤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5页。吾所谓革命者,非革命也,曰光复也,光复中国之种族也,光复中国之州郡也,光复中国之政权也。
又,在《检论手稿》中,一篇《原墨》存目,章氏下云:见《訄书》,国图所藏自著《訄书》改削稿本,与《检论》定本相同,故章氏《检论手稿》不录其文。故死社稷,成忠贞者,与夫乞人之卻嘑,蹴而就,立槁,其分则均也。8月16日,他再次致书龚宝铨,催促龚氏速往上海取书,信中说:足下速赴沪,将吾所有衣箱、什器、书籍,一概付运送来京。在这一意义上,章太炎从《訄书》转向《检论》,在《检论》中加入六艺论,在《订孔》中进一步尊孔,转向建设性的国学,这种转向本来就超越了革命与保守政治立场的二元对立。
相比于《訄书》重订本,《检论》第二卷就增加了七篇经学专论,包括《易论》、《尚书故言》、《六诗说》、《关雎故言》、《诗终始论》、《礼隆杀论》、《春秋故言》,并且,在《检论手稿》中,每一篇目题下均有六艺论三字。探讨章氏思路的转变,其煌煌大著具在,而他的手稿,同样是校对刊本、更深入讨论其思想变化的重要辅助。
《检论手稿》几乎每篇都有新增加内容,而所增加者,分明是在原稿已经完成之后,作者再行检阅,见其有可订补,乃大加增补,往往出于稿纸上红8行之外。《訄书》体例为谈经、说史、论政诸文,其论小学、论文学、论玄学则为式相仑(轮)奂云。又如《道微》,其文有云: 为义而死,〔见危授命者,〕亦惟心所安隐,非礼义法度铄之。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犹有当革命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
在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北伐战争后的历史叙事中,这一文化立场变成从革命转向保守的政治立场。一九三三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据钱玄同日记,这段时间他多次拜访老师,但语涉学术者,惟此一处,足见钱玄同对此事的重视。也就是说,这一手改本,是在《訄书》重订本之上直接进行修改。
而补充后的书稿,与今《检论》刊本完全相同。中年以后,古文经典笃信如故,至诋孔则绝口不谈。
《礼记・檀弓》有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这一手稿诸多篇章都在红8行之外,增补了大量内容,这并非在写作过程中随写随改,而是在写作完成、修缮完稿之后,作者再一次进行修订,因此,删改极少,增补很多,而且增补内容大多在纸版上方空白处。
又,《全集》本《原法》有云:近世律,本上因䣜侯《九章》。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描述成为此后数十年章学研究主流对章太炎学术转变的基本出发点。见微以知箸,依今以知始终,其道甚大,而违于周法,是以《春秋》不可布彰,〕孔、墨不讥,自孟、荀、庄、吕乃亟称之。举例而言,《儒侠》一篇,在红8行内的正文与红8行外新勾入两大段(用〔〕楷体标出)内容如下: 案《春秋》,鲁失宝玉大弓,犹书其盗,而盗跖名不见于简策。革命时期的‘订孔已落在他的视野之外。身观焉忠也?方不障恕也。
第三册:《正议》、《思葛》、《伸桓》、《非所宜言》、《附录近史商略》(题下小字注明附《哀清史》篇)、《原教》、《争教》等七篇,俱见今《检论》定本卷六、卷八、卷九。《春秋》惟僖十五年书: 震夷伯之庙。
《鲁颂》之篇,以扬僖公,非跖无以弹其淫名。从《检论手稿》手写文章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一手稿,是章太炎得到自著《訄书》改削稿本之后,根据自己对《訄书》重订本的改动情况,增益篇章,又对重大修改文章,重录一遍,最终成此手稿。
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皆涉及到族权、父权、夫权,正是纲常伦纪的核心,也是追求民权,追求平等的最大阻碍。故墨子称《诗》、《书》、《春秋》,多太史中秘书。
较比《检论》之改写,乃知章氏之转变。此时距离章太炎搬进钱粮胡同才一周时间,他已经决计安此逆境,再次修订《訄书》。因此,章太炎迁居钱粮胡同,身体恢复不久,决意重新编订《訄书》。同时,有散纸两页,一页列《检论》目录,与今《检论》定本之目录完全相同。
第二步,是手写《检论手稿》三十篇。但到了1915年5月22日,《时报》刊登《章氏丛书》广告有云:《訄书》一种,先生改名为《检论》,大加修改,与初印本绝异。
死为通称,亦专指小人。章太炎的区分,表面上是对邹容的阐发,事实上是论述他和邹容的不同。
章太炎说:《訄书》改削之稿尚在上海,近复拟大加修正。《訄书》有云:孔子死,名实足以伉者,汉之刘歆。
继志述事,缵老之绩,而布彰六籍,令人人知前世废兴,中夏所以创业垂统者,孔氏也。在为1903年为邹容的《革命军》所写的序言中,章氏云: 抑吾闻之,同族相代,谓之革命。章氏学主古文,其论经,也夷经为史。第一册:《易论》、《尚书故言》、《六诗说》、《关雎故言》、《诗终始论》、《礼隆杀论》、《春秋故言》等七篇,俱见今《检论》定本卷二,跟《检论》定本不同的是,《手稿》每一题目之下都有六艺论三字。
《訄书》重订本出版之后,章太炎对此书并不满意,开始着手进行修改,修改的方式,是直接在《訄书》重订本的1906年再版本上进行改动,同时重新编制目录,删除五篇,改题八篇,增目二十九篇。李源澄在《章太炎先生学术述要》中说:先生以史观经,而明于古代之政术。
《訄书》言异时老、墨诸公,《检论》作异时倚相、苌叔诸公,《检论手稿》中倚相、苌叔四字,原有左史、老聃字样,章太炎最后涂改之后,换成倚相、苌叔,可见章氏对此处人名,曾经仔细思量。事发之后,袁世凯派宪兵将章太炎挟持至军事教练处,至1月20日,迁章太炎于龙泉寺(龙泉寺位于西城区龙爪槐胡同2、4号,即今陶然亭小学所在地)软禁。
可以说,辛亥前章太炎之革命思想,要在推翻满清政权的政治革命,而不在改变固有伦常的社会革命,因此,辛亥革命之后,保护革命成果的方式便不是继续进一步进行社会革命,而是重振纲常进行社会建设。其中,特别典型的,是章氏对经学,对孔子态度的变化。